|
10只钢瓶起步的“苏创集团”——访问苏阿平宗长(12.6.9)在我们以往访问过的十余位苏姓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有政治和家庭背景的“二代”。他们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乘改革开放大潮下海从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这次我们访问的苏州市苏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苏阿平宗长亦如此,他是由10只钢瓶起家的。 6月9日上午,我与上海苏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焱,由其夫君小倪驾车来到江苏太仓采访苏创集团总经理苏阿平。车子来到位于太仓市娄江南路116号的苏创集团办公楼门前,集团办公室秘书小张笑吟吟地已在迎候,引领我们来到楼内会客室与苏总相见。苏总与我们以前见过面,故无需介绍便随意攀谈起来。谈话从“苏创集团”名称的“苏创”二字问起。苏总说,两个字都有三层意思:“苏”字含有集团所在地和所属集团,即江苏、苏州和苏氏法人;“创”字则包含创业、创新、创意,具体说便是“团结奋进 从严求实 拼搏创新 竭诚服务”的团队精神。这也是苏创集团白手起家、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和宗旨。 我们听了苏总的这番解释,不禁投以佩服的目光,于是便从他的身世和创业经历聊开去。经他介绍,得知苏总于1948年生于一个贫困的农家,1965年参军,5年正规化部队生活、工作,不但锻炼了体魄,更是学到了不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认定目标永往直前的坚韧性格。后复员到地方,进工厂当钳工,后来转为民企农机厂,制造液化气钢瓶,他担当销售员时曾到山东,从而结识了胜利油田的朋友,这成了他日后搞油气产业的契机。他长期在厂外搞销售,待到涨工资时工厂只给他提了别人一半的工资,这激发了他独自闯天下的决心,于是调离工厂到昆山借了10只液化气钢瓶,到南京搞液化气指标,负责搞起了气化所生意,时间是1978年,这年正是党提出改革开放大政方针不久,因此也可以说苏创集团是改革开放政策催生的馨香儿。 随着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邓小平提出“思想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1984年苏总脱离工厂,1985年独自将原先的气化所,改制为煤气公司;到了1992年经苏州市委、经委批准成立了“苏州市苏创实业集团公司”,2003年7月更名为“苏州市苏创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经过这三次大发展,至今苏创集团已是一家民营综合型集团大公司,尤其在上海浦东高桥建立苏创集团的分部,使集团业务融入了大上海的广阔市场。现在集团有全资、控股子公司近30家,有员工1000多人,油气运输车300多辆,年销售额达50个亿,总注册资本10个多亿。 从借来的10只钢瓶起家,到现在已拥有80多万只钢瓶,从白手兴业到10多亿资产,这该是多么大的跨越啊!苏总总结了四个点:“对朋友热情一点,为人真实一点,工作踏实一点,经济效益好一点”,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时,阿平总经理站起身来,“走,我们到几处场站看看去!”于是,我们在他带领下,驾车先后参观了苏创集团旗下在太仓的4处分公司场站。 首先来到太仓苏创液化气有限公司,即双凤镇杨林灌装场。这是一处存有28只储罐的大型仓储设备及充装基地,注册资金4000万元。场内建有各种储存设备及充装设施,还有十几辆大型液化气运输车,正在灌装液化气。苏总提醒我们,入场前请关闭手机,以保证生产安全。我们只看到诺大场地只有少数员工操作,自动化灌装程度很高。 接着,我们来到太仓天然气公司门站。该分公司于2002年成立,占地100亩,注册资金14000万元。主要承担市政府与“西气东输”利用工程的实施任务。我们看到站内条条管线、流量自控系统、调压阀门以及排水防火设施等。2005年11月1日“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输到太仓,公司通过在区域内建成的近千公里的管道,可将近1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输送到工商业和居民用户。这项造福民生的工程,给太仓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造福于当地民众,因而被评为“消费者满意单位”、“零投诉”企业等荣誉。 第三个参观点是在太仓浏河河畔经营油品的场站。站内有一座存储11000吨的大型油库罐,以及水上运油码头和陆场灌装加油设备。浏河水上船只运来的液化气和油料,在这里抽取上岸储存,再从这里通过管道、运油车、瓶装天然气分送给客户,使这里俨然成了油气品运输、仓储、物流、销售、修配等为一体的集散地。 最后我们还一览苏创房地产公司倾心建造的“上海花园”商住楼公寓区,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商住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可谓是都市里的花园。 限于时间关系,我们尚未能参观苏创集团在太仓地区的全部企业部门,仅就目光所及已使我们十分感佩不已。一个白手起家的苏创集团,经过近35年励志奋斗、艰苦创业,而今已是液化气、天然气、油品为主导产业,兼及房地产业、运输物流业、工程施工、建筑业、宾馆服务、国内外贸易、金融租赁等综合性领域的大公司。目前,一幢临近原办公楼、高达21层的苏创集团能源大厦已经建成,正在内部装潢,今年年底即可启用。它的建成,标志着苏创集团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采访参观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苏创集团没有特殊的家庭和政治背景,也没得到政府的财政资助,何以靠自力更生而创造不菲的业绩的呢?除了改革开放政策为民企提供施展拳脚的天地和临近上海地域的外部因素外,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是什么?通过访问和参观,我觉得是否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其一,有“励志 敬业 探索 奋斗”的团队精神。人是要有一点励志精神的,企业亦如此。有了这种可贵的精神,就能挖掘出潜力,办大事。上面这8个大字就展示在集团会客厅的墙壁上,表达了苏创集团一种昂扬向上、勇于进取的团队精神,时时激励着公司领导层和广大员工。我们参观过的其他几处场站,也常常看到类似的宣传广告语:“铁笼输来天然气,提速转型我出力;为了三年翻一番,环保能源作贡献”、“想做事、敢做事、会做事、做成事、不出事”、“自尊自觉 自我提拔 自我升级”,等等。这种不依赖“等靠要”自强敬业的奋斗精神弥足珍贵;干事要有自信、守信,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这也许就是推动苏创集团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吧!在这方面,阿平总经理处处以身作则,还亲自给部门经理上课,注重培养团队骨干,用精神的力量鼓舞大家,同心协力,开创未来。 其二,抓机遇,求发展,不畏难,目标明确。在会客厅苏创集团象征不断转动的集团商标的两侧,写有这样14个大字:“机遇与风险同在 发展与困难共存”。在采访时,阿平总经理说,苏创集团的三次大发展,都是在外部环境不利的形势下实现的。例如,2002年得知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我们抓住机遇,着手成立了天然气有限公司。待到2005年西气输送到苏州市,我公司在太仓建成的天燃气管道立即发挥作用,成为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还有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公司大力开发房地产业,所建的“上海花园”商住房基本售罄。正是抓住这种种机遇,集团的发展不仅没有因不利因素而受挫延缓,而是乘势而上,成为大发展的契机。懂得等待和抓住机遇,在人生的江湖上,也许会无往而不胜。基于此,苏总悟出到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印在会客厅装饰风景画上:“俗话说,‘树大招风’,树大必然招风,但树大也必然根深,因而不必因招风而忧心忡忡。要善于与狂风飓风戏耍,要欣纳春风和风为友。” 其三,“夯实基础 丰富想象 扩展空间”。这段话也是苏创集团的座右铭。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这又是一条至理名言。企业基础不夯实,想象再丰富也是空想,一味扩张空间说不定会拖垮企业原有的基础产业。苏创集团是以液化气、天然气和油品等能源为主导产业,这是集团的基础,这个基础做实了才又延伸到其他多种产业经营。地域上,在太仓市把基地夯实了,再拓展到上海、武汉、苏州暨昆山、吴江等地,成为一个综合型物流运销产业链,占有广阔的市场。 2012年6月6日《江苏经济报》第4版以《江苏省文明服务满意单位公告展示》为题,整版刊登介绍苏创集团发展业绩的长篇报道。文章最后写道:“苏创集团将以有实力、有创意、有发展的新形象树立在众人面前”,并预示集团“必将创造更加辉煌前程,实现新的发展,对社会对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段话,也是笔者所要表达的心愿,姑且作为本访问记的结束语吧。 2012年7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