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燮君:上海城市文化的前世今生“会行走的百科全书”东艺开讲 ■本报记者 曹之光 继金牌音乐人姚谦之后,3月31日下午,东方艺术中心的艺术脱口秀栏目“东方城市之光”迎来了第二位主讲嘉宾——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这也是东艺14年来首次邀请文博界人士主讲活动。 以“上海历史文脉与‘水系’城市、江南文化”为题,被誉为“会行走的百科全书”的陈燮君,既道过去、又话未来,向观众揭秘上海文化的前世今生。 梳理上海6000年文脉 考古发现不能“捷报频传” 上海城市文脉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长期以来流传着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一两百年,指的是上海的近代发展史;有人说是700多年,指的是上海县的建县史;有人说是1200多年,说的又是松江的前身——华亭县的建县史。 尽管每一种说法看起来都“有根有据”,但陈燮君表示,过去几十年来的重要考古工作中,在上海发现了700多年前的元代水闸遗址、1000多年前的青龙镇遗址、3000多年前的马桥文化遗址、4000多年前的广富林文化遗址、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遗址、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因此,上海城市文脉有底气上推到6000年。 感慨于上海文脉源远流长,陈燮君对几件考古中的轶事耿耿于怀。2001年,考古人员在元代水闸遗址中,发现了1000多根木柱组成的“生命方阵”,壮观程度比肩兵马俑。但是在挖掘结束后,又只能将遗址回填,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离开潮湿的环境,木头很快会脱水朽烂。而在七八年前,青龙镇考古有了重大突破,有些新闻报道里用上了“捷报频传”一词。 “我们考古是不能传‘捷报’的。”陈燮君强调,因为专家素质、技术手段一定是未来更优,所以考古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地“吃子孙饭”。陈燮君还讲了一个小故事:前几年他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一本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兵马俑画册,标价只有0.75元,但是卖价却要2500元。因为画册里有彩绘兵马俑的照片,如今文物色彩早就荡然无存,所以变得格外珍贵。“最后看我是上博馆长,才决定半价卖给我。我咬咬牙花1250元买下了。”陈燮君笑着说。 展望文旅融合前景 看好都市里面“种风景” 历史、哲学、音乐、绘画都精通,全才陈燮君对文化总有独特的见解。当现场观众提问:“清明小长假就快到了,陈老师能否推荐几个上海周边的旅游目的地呢?”陈燮君的回答,展现出他对于“文旅融合”的独到见解。 陈燮君表示,许多人前往国外旅游首选博物馆或者文化遗址,因为它们是“含文量”最高的景点。而在上海,包括广富林、元代水闸遗址在内的文脉所在地,都已建起博物馆或文化公园,它们都是值得一探的好去处。 在陈燮君看来,春天踏青首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的地方。在上海郊区,如今就有许多这样的“新农村”:村里把空房子腾出来,请来许多艺术家画农村、办展览,既改善了环境,又吸引了游客,发展了经济。此外,黄浦江两岸的45公里滨江岸线上,打造了非常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非常适合游览。 “现在市里有个提法叫‘种风景’,这是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决策。”陈燮君说,如果有风景我们就要用好风景,没有风景我们就要依靠人文来“种风景”。“‘种风景’的前景是都市里有村庄,村庄里有都市”。陈燮君认为,“种风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业,但久而久之上海的城乡差别终会逐渐消失,到处都会变得“风景如画”,可游可观。 陈燮君侃侃而谈,分享了多年从事文博工作的经验和感想。□本报记者 曹之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