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苏东坡后裔的由来及分布来源:无锡史志 作者:苏茂伦 东坡公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辛巳,自海南北归乞表致仕而定居常州。未几,卒于常州顾塘桥之孙氏宅(今称藤花旧馆)。翌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壬午闰六月,由长子苏迈字伯达,次子苏迨字仲豫,三子苏过字叔党,扶柩运葬到河南郏县的小峨嵋山。尔后,三子遂居于颖昌(今许昌)。至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己未八月,因颖昌已陷于金,遂由苏迈次子苏符字仲虎,在往贺金归朝时,将居颖昌之裔带至江南,以归附朝廷。后裔南归后,始居阳羡(宜兴)田庄。此为东坡公在世时所置,以防养老和定居。后因族繁口众,遂又再从宜兴向常州分迁。在这次向外分迁的族人中,多数都迁居常州,有部分迁向外郡县。自此常州便有东坡公后裔的存在,并形成了东坡公后裔自己的支脉,而称为毗陵(常州)支苏氏。 至元末至正末年,常州支苏氏为避战乱,遂由常州迁徙锡邑。自此无锡始有东坡公后裔的存在,而成为锡邑的世居大族,迁锡后裔系东坡公三子苏过九世孙名乾行字孟德的四个儿子,分别为长子名太原字孟元,迁居洛社曹村至今。次子名太和字仲元,迁居现称杨市的兰溪至今(旧称青城乡)。三子名太三字士原迁居胡埭太湖十八湾处的阳湾至今(旧称富安乡)。该支始迁祖太三墓至今还在。四子名太七字灵安,迁居今称蠡园乡的苏家渚至今(旧称三宝乡)。四兄弟为东坡公十一世孙,叔党公苏过十世孙。四兄弟迁锡后,遂又形成了四大支脉,后再从此四大支脉中向江南各地乃至长江北面而分迁出部分族人。以至分迁出去的族人在所居之地形成本支的基础后,又再向外分迁,形成无锡及江南各地现今东坡公后裔所居之地的格局。 现按兄弟四人为顺序将向外分迁的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长兄太原的洛社曹村支脉所分迁范围,有扬州、靖江、镇江、丹阳、宜兴等地。次弟太和的兰溪支脉人数最多,分迁范围也最广,如常州城内及武进、宜兴、苏州、望亭、常熟等地,主要在武进县范围分布最广,以及本邑的杨桥支(包括东门的苏家弄和本支),石塘湾的陡门支、玉祁支、东亭、张泾桥、坊前、南站上庄巷、苏巷支、华庄的西桥湾支等等。三弟太三的阳湾支脉所分迁范围不广,仅在胡埭境内有分布,以及南门大公桥支亦属该支所分迁而出,另在北门刘潭桥庄前有一房(支)也属阳湾支迁出。四弟太七的苏家渚支脉有零星迁居宜兴,但主要都迁居在北门一带,如黄巷乡的苏巷(旧称高长岸)、刘潭桥的毛巷街、现属西漳的新街、岸底里、以及东北塘乡的严埭支及堰桥的大树下支、长安乡的大松坟支、还有陈斗板巷斜桥下支(此斜桥下在现今新生路226号、228号)。著名的苏氏拱桥的发明人,造桥专家苏松源先生就出自该支、为东坡公二十九世孙。其它如安镇苏巷苏氏、港下的苏家塘苏氏都系常熟支苏氏的分支,与常州支苏氏有所不同。其支为苏东坡长子苏迈之后裔,系从浙江余姚自元初就分迁至常熟,而繁衍成独立的常熟支苏氏的支脉系统,故在此略为一提。至于在无锡地界上的一些以苏姓命名的所居之地,都出自常州支苏氏在以上范围内所提及的分迁支中的分支,不再一一而列了。 由于本人近年来对本姓氏的族源和族谱的爱好并考证,使之能在报端对无锡的东坡后裔的由来及其分布情况,作一粗略的介绍,为的是能使现今所居无锡及至江南各地的东坡后裔们,能有一种认识和熟知自己的“根”和祖先之由来,以使自己的一生能对社会和故乡无锡作出有益的贡献,使自己能成为无愧于始祖东坡公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