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苏姓的眉山、铜山、芦山三大派鼎盛时期从宋代开始,苏氏家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北宋时,在唐代苏氏六派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大派系鼎盛辉煌:
北宋时期苏氏人才辈出,苏氏家族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唐武则天时,苏味道官封凤阁侍郎(副宰相)。唐中宗即位初(705),苏味道被贬任四川眉州刺史,后调任益州长史,未任卒于眉州,其后代为始祖苏味道建祠,取堂号为眉山堂。到了北宋初,苏味道的后代苏洵(号老泉),苏洵之子苏轼(号东坡)、苏辙(号子由)世称“三苏”,以文章擅名天下,占唐宋八大家中之三席,名扬古今,极为历代学者所尊崇。宋以后其后裔迁徙分布各地,尊崇“眉山”故地,以籍为望,形成眉山派系。 铜山派 铜山派为北宋苏氏三大望族之一,属于陕西苏姓支系。唐左相苏颋袭父苏瑰之爵封许国公。其八世孙苏传素官拜荆州刺史。为避“广明之乱”,全家徙居四川盐泉,其子苏振官为四川铜山令,其曾孙苏易简,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状元及第,官拜中书舍人,知制诰(副宰相),其后舜元、舜钦都高官于北宋王朝,后代繁衍各地,以“蜀”为望族,以铜山为堂号,形成铜山派系。 芦山派 芦山派始祖苏益(字利用),故居河南固始县。隋朝末年,太子少保房国公苏威,因直谏隋炀帝,被贬为光州刺史,子孙簪缨累世,门第显赫,苏瑰、苏颋父子任唐朝宰相,苏颋的孙子苏奕官任光州刺史。苏奕的四世孙苏益,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唐乾符二年(875)中进士,授隰州刺史。乾符六年(879)为避黄巢之乱,辞官回到老家固始县。当今固始县人民政府及苏氏族人,在世界苏姓理事会的资助下,经过千余年风霜的苏奕公墓园修葺一新,墓园古朴壮丽,供国内外后裔瞻仰祭祀。 芦山衍派二世祖光诲,字明教,苏益的幼子。唐僖宗光启元年与父随王潮入闽,官拜军统都使,任漳州刺史,以军功迁升为左屯卫将军。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封推德诚顺佐理,特赐金紫光禄大夫,后封武功侯,家居同安。光诲之长兄光谊,字明性,唐末任泉州左都统军使,其子孙主要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等地。光诲二兄光谓,字明义,唐末任泉州右都统军使;其子孙主要分布在福建莆田县。 芦山衍派第四世祖主要以佑图长子仲昌、次子克昌为代表。仲昌文韬武略,先后任提点荆湖南北路刑狱,知宜州、邵州、复州,有非凡的政绩。后任左屯卫将军,卒后追赠为太师、福国公。其弟克昌官拜秘书丞、供备库副使、广西兵马都监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