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零九岁高寿的苏局老朱力生 浦东文史 2022-05-30 发表于上海 苏局仙先生名裕国,字局仙,号绽庵,以字行。斋名蓼莪居、水石居、行是斋。江苏省南汇县(现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乡牛桥村“东湖山庄”人。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南汇县政协委员、南汇县人大特邀代表。1985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 苏老诞生于光绪八年(1882)壬午岁11月23日,逝于农历辛未(1991年)11月25日(即公历1883.1.1—1991.12.30),享寿109岁,是我国最后一位离世的秀才。 苏局仙经历过积贫积弱的晚清、风云多变的民国、欣欣向荣的共和国三个社会制度迥异的历史时期,真可谓“历经世道沧桑,饱阅人间悲欢”。8岁时即钟情书法,10岁起发蒙读书,24岁得中末科秀才。1905年废科举制后,乃清贫自守,潜心教书育人,涉猎文史百家,浸淫诗词翰墨,寿逾期颐,成为万人钦仰的人瑞。 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者 抗战时期,苏老痛恨日伪奴化教育,花甲之年拒绝充当日军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的工具,愤而放弃教职回家,坚守民族气节,不为荣华富贵折腰,宁愿一边设馆授童,一边养猪种田,既当塾师,又当农民。后来日伪又邀他出任伪乡长。但是任凭日伪如何威逼利诱,苏老誓死不任伪职,他写下“力除闲气,固守清贫”的篆联以自警,又嘱咐儿子为他备好衣椁寿具,以示宁死守节的心志。 苏老热爱和平,强烈谴责滥杀无辜的侵略战争。1982年,从报上得知日本军国主义呈现死灰复燃之势,苏老写诗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军阀萌芽又复生,重温前事发深情。 斑斓血迹今犹在,惨痛心头忆倍清。 战败不教赔损失,复交依旧庆和平。 愿将此册时时讲,俾使青年眼亦明。 第二年,他又以翰墨为武器,控诉日寇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向人们提出忠告: 血染秦淮一色红,当年残杀惨无穷。 冤魂卅万归何处,可是号呼在碧空? 前事不忘后世师,何来侵略自强时。 和平共处谋长久,莫蹈东条罪误痴。 苏老的忠言犹在耳际,但当今日本政坛和社会存在右倾化的倾向,极右的民粹主义政客欲“蹈东条罪误痴”,这要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警觉与防备。 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苏老毕生杏坛设帐,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人才辈出。几十年来在坦直、周浦、下沙、航头、鲁家汇等地中小学校讲授国文、历史、地理等科,辛勤耕耘几近半个世纪,至72岁告老退休后,社会各界登门求教者仍络绎不绝。 在周浦高小,苏老曾是傅雷的老师,他如春风细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傅雷学习成绩优异,苏先生曾去傅雷家家访,回校曾在班级中说:“傅怒安家,门墙虽颇破旧,里面却甚整齐,真可谓败絮其外,金玉其中。”先生将成语反用,可见傅家在母亲惨淡经营下,家境虽艰苦,治理却有方,尤其全家操守高尚,教育学生不必忧惧家室破旧,而要做品学兼优的“金玉”。还有华东师大教授法国史专家王养冲、著名书法篆刻家唐炼佰、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周方白等均曾受教其门下。周浦文化名人姚养怡、倪衍昌、季重远、张大卫等都执弟子礼。 把握修养的长寿道 如何正确地理解“修养”?苏老解释道:“起居有节,心地光明,不好逸而恶劳,戒贪得而无厌,心存爱国之情,遇事量力而行,胸襟随时代而更新,生活从环境而改善,寿命不期长而长。”这些文字说明若掌握修善的主动权,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改善健康,延长寿命。 苏老很赞成“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助人为乐,为善最乐。他一向生活节俭,平时注意节约一度电,一滴墨。但他热心社会公益,有口皆碑。例如1982年他把市里给他祝寿的200元钱全部捐给上海儿童福利院。当该院写信致谢时,他风趣地说:“国家对我‘敬老’,我这是‘慈幼’,何谢之有。”1988年他向中国残疾人福利院基金会捐赠书画作品10件,1990年他向亚运会有关部门捐赠书画作品13件。1991年华东地区遭受严重水灾,他虽身在病榻,却心系灾民,曾2次主动捐助共计420元。 苏老很推崇清代文学家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箴言。他认为:遇事不要过分计较,烦恼也不会乱人心意了。举一例,有一个踌躇满志的“诗人”,将自己拼凑的“诗集”寄给苏老,要他用毛笔誊抄一遍。此公把苏老寿星当私人秘书了,何人能容忍?可是苏老对这个“诗人”无理贪婪的要求尽量往“好处”方面想:“他求我写说明看得起我,我给他抄反正也是练字。”苏老的宽宏大度使此公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件分量厚重的墨宝。 苏老还有一项自我调整的精神活动,即收藏、品鉴字画。浸淫其中可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快感,日久有利于去除污浊净化心灵,可谓美意怡情,美感延年,苏老深蕴此道。 德艺双馨的书法家 苏老的书法,其作品稳重厚实,力透纸背。1979年7月96岁高龄时,上海《书法》杂志举办“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自8岁开始习字的苏老书写的长卷《兰亭序》全文,以“笔力稳健、点画扎实、气势连贯、人书俱老”的评价,荣获一等奖。海内外报刊竞相登载其墨迹,百岁老人从此名扬中外,求书者不绝,然其有求必应。 1981年11月,苏老成为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次年5月,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82年8月,上海市文史馆和上海市政府参事室联合举办“苏局仙百岁大庆书法展”,展出其书法作品50多幅。海内外30多个学术机构聘其为顾问,墨迹被各地纪念馆、博物馆收藏,其中有些得以勒碑铭刻。各界人士如汪道涵、江泽民、宋日昌、程思远、张爱萍、迟浩田等都曾与其翰墨往来。 才思敏捷的诗人 苏老的诗歌不拘成法,真善美爱充溢其中,读之每有焕然之感。苏老花甲之后始学韵语,至80岁时诗稿已累计上万首,可惜十年浩劫中6000多首被付之一炬,这对他无疑是巨大打击。但他泰然处之,又“另起炉灶”,以后陆续写出诗篇近万首,成了名闻遐迩的诗人。并先后出版《蓼莪居诗存》《水石居诗抄》《东湖山庄诗稿》《东湖山庄百九诗集》和《苏局仙联语选》等。 1990年中秋佳节,朱镕基市长曾委派专人看望苏老,苏老为此赋诗纪念: 不恨无情岁月侵,日多韵事乐于今。 又逢圆月当头过,倍受党恩雨露深。 苏老不因年老而忧虑,面对乐事连连,深深感恩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另在《叹老》诗中苏老歌咏: 幸有猗猗绿竹在,朝夕晤对晚节保。 人生何快遇明时,老去光阴更美好。 苏老坚守节操,深明大义,超尘拔俗,一生无憾。苏老这种年届耄耋而心态不老,一反叹老嗟悲的乐天精神,多么难能可贵! 苏老还希望全国老人都乐观豁达,保持良好的心境: 吾愿国中老寿翁,天真活泼反为童。 日骑竹马不知倦,结伴高歌唱大风。 苏老以诗联养性,吟唱自娱,以诗增寿。他自10岁上私塾就以读唐诗为主,60岁始以诗示人,70岁后多作诗,敢同当世骚客唱和,百岁后诗性仍然不减,即使在病中仍寻章觅句,一生创作诗歌数量估计在19000首以上。正由于他长期坚持用脑,笔耕不辍,遂在民间诗坛成为一棵不老松。 苏老德艺双馨,人书俱老。其中国传统文化深厚造诣和与时俱进的求新精神,在书坛和诗坛自成面目。苏老一生留下多项记录:长达百年以上的书艺历程、最长寿的教师与书法家、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秀才、作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年龄最高的遗体捐献者。 本文根据严林祥、姜励和《周浦镇志》等资料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