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微信联络号

首页 >> 世苏动态 >>世苏信息 >> 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记印尼苏钢集团董事长苏用发
详细内容

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记印尼苏钢集团董事长苏用发

01.jpg


苏用发(Fadjar Suhendra)


1937年,一艘商船在飘摇中向南驶去,33年后,一艘“钢铁巨轮”在印尼悄然启航。远见和谋略成就辉煌,胆识和才华开创了能源领域的新时代。然而,作为印尼钢铁领域的巨头、苏钢集团的掌舵人,苏用发的心中却还藏着这样一抹浓浓的乡情......


2022年2月9日上午,正值虎年正月初九,北京的天气仍是寒意十足。在北京亦庄金风科技园的一间洋溢着温暖气息的会议室里,印尼苏钢集团和金风科技正在举行一场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签署仪式,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受邀见证了这次签约。



02.jpg

▲印尼苏钢集团与金风科技签署合作协议



对于来自印尼苏钢集团董事长苏用发而言,这次签约将预示着他又一次新的启程,因为由他主导在印尼加里曼丹岛建设的大型工业园区将采用更加清洁的新能源,而且也会有更多中国的新能源企业走进印尼,在东南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签约仪式上,苏用发先生充满深情地说,作为一名在印尼长大的华裔,非常希望能为印尼和中国的友谊和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03.jpg

▲参观金风科技智慧园区



苏用发(Fadjar Suhendra),印尼苏钢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印中经济文化与社会合作协会苏北省分会会长,印尼苏北华社联合会理事长,印尼苏北省棉兰崇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世界苏氏宗亲总会第五、七届理事长,世界苏氏宗亲总会辅导委员会主席。


04.jpg

▲世苏第十三届理事会换届典礼



自2021年7月苏用发先生与夫人从印尼来到天津,此后他们就一直停留在大陆。尽管受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他们还是辗转于天津、苏州、上海、北京、济南、石家庄、南宁、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厦门、广州等地考察相关产业。


05.jpg

▲“三苏祠”祭拜先贤



06.jpg

▲在重庆观赏铜梁火龙



期间,他还邀请印尼大使在天津举办了中国企业家的投资座谈会,与天津大学、印尼苏钢集团、天津摩天集团达成了国际人才培养的合作签约。


年底,苏用发先生夫妇和朋友们在苏州度过了金婚纪念日,他们远在印尼和美国的家人以及老友通过视频方式共同庆祝见证了他们这个人生的另一成就。


07.jpg

▲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

在天津参加中国企业家座谈会



08.jpg


09.jpg


▲印尼华文学校与天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10.jpg

▲苏用发、杨淑琇夫妇金婚庆典现场





01  一个故事的开始



1937年,在中国南海,一艘商船在飘摇中向当时被称为“南洋”的印尼驶去。此时,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伫立船轩,心中交织着希望和些许惆怅,遥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福建南安。


这名少年名叫苏锥有,他此番是只身前往印尼投奔兄长谋生。十年后,这位少年已成为了印尼苏北省颇有声望的实业家。


此时,苏锥有已与棉兰华人名门之女杨柑枝成家,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取名苏用发。


11.jpg

▲苏锥有夫妇及子女(左三为苏用发)

于1952年在印尼棉兰合影


苏用发从小就喜欢听母亲给他讲故事,特别是讲一些中国传统的名人轶事。


在小学时,他非常勤奋好学,每门功课都很优秀。他还喜欢朗诵、演讲、唱歌、书法,被誉为学校的“文艺才子”。上了中学后,精通印尼、中、英三种语言的苏用发开始偏爱上机械制造学科,他认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可以改变生活。


就在苏用发雄心勃勃地准备高考的时候,1965年印尼突发了社会变动,出现了华文学校被迫解散,苏用发原本的计划被打乱,只好进入了父亲的贸易公司。他也并没有因此懈怠,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还自修机械、制造、管理、冶金等课程。同时,他还不断加强投资经商和语言方面的学习。


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历练,苏用发不仅成为了一名投资经营的好手,而且对冶金学方面也颇有研究。也正是他的这些爱好和特长,为苏用发日后的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02 钢铁王国的崛起


1954年8月,印尼宣布脱离荷印联邦,第二年又举行了首次全国大选。从此,印尼开始走向全面自主发展的道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启动。


进入60年代后期,印尼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许多大型国家基础建设项目上马,钢材需求量陡然增长,出现了供不应求甚至短缺现象。由于当时印尼的钢铁工业基础薄弱,钢铁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在日常的贸易业务中,苏用发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他凭借着自己的投资经验和对冶金专业的认识,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何不借此机遇做钢铁呢?


在苏用发与父亲经过交流和认真研究后,父亲同意把以做进出口为主的贸易公司进行改制转型,全力进军钢铁制造产业。1969年,22岁的苏用发与其父在棉兰正式创立了印尼Growth Steel Group公司(GSG),又称PT Growth Sumatra Industry(印尼苏门答腊钢铁集团),简称苏钢集团。


刚刚起步时的苏钢集团,只能说是一家作坊式工厂,员工不到30人,主要生产钢坯、钢筋、角钢这些初级产品,年产也只有几千吨。此后的20年里,苏钢集团始终注重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研发能力,攻克多项科技瓶颈,完成了从粗到精、从低端到高端的飞跃式发展。


到1989年,苏钢集团开始生产加工技术和工艺难度更高的特钢,钢材年生产规模也跃升至百万吨。2008年,苏钢集团又在爪哇岛开始投资兴建印尼第一座炼铁高炉,同时在芝勒贡开工建设年产焦炭40万吨的印尼第一座焦化厂。


2012年炼铁高炉正式点火投产,结束了印尼乃至东南亚没有高炉的历史;焦化厂的建成,也打破了印尼之前焦炭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



12.jpg

▲苏钢投建的印尼第一座高炉点火投产



13.jpg

▲苏钢投建的印尼第一座炼铁高炉



苏用发先生也因此在印尼获得了“钢铁大王”称号。





03 零碳排放炼钢的先锋



目前,世界主要钢铁出产国共同倡议将在2030年前提高全球近零排放钢铁产量,到2040年实现经营活动中二氧化碳零排放。


然而,早在苏钢集团进入规模化生产之时,苏用发就关注到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他从那时就开始思考如何在钢铁生产中减少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在传统钢铁生产流程中,最大的碳排放来自于钢铁生产过程。以高炉炼钢为例,铁矿石原料的处理和煤炭炼焦都需要化石燃料提供热能,将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的过程也需要使用化石能源以及石灰石,这些碳基燃料和辅助料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如果是电炉炼钢,就涉及到大量使用电力所带来的间接排放。


在苏用发的努力推动下,早在2007年,苏钢集团就与中国、日本开始联合研发生物质发电技术,并兴建生物质发电厂。


14.jpg

▲2010年苏钢第一座生物质电厂并网发电



15.jpg

▲苏钢生物质电厂



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的、友好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发电就是以生物质及其加工转化成的固体、液体、气体为燃料的热力发电技术。


从2010年起,苏钢铸造公司的电力供应就是开始采用生物质发电,苏钢集团也由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使用清洁能源、也是至今唯一零碳排放的特种钢铸造生产企业。    

   

苏用发还紧紧依靠人才和技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挖掘企业发展潜力。


如今,苏钢集团旗下的铸造公司,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专门生产矿山机械设备所需要的耐磨合金钢,其专业化程度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矿山耐磨件三大国际供应制造商之一。


苏钢开发研制的球磨机衬板远销世界各地,其产品数量和品质均位居世界首位。


今天的苏钢集团不仅是印尼钢铁领域最重要的生产供应商,而且也是引领印尼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今天的苏钢,苏用发有着自己的深刻认知。他说,“钢铁这个行业属于国家重要战略的企业,很多国家都有国家的资金国家的资本介入。作为民营企业,苏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认识到要避开重资本的投资模式,不再以量而是以质、以特色取胜,比方说特钢、耐磨钢,包括我们的技术等等,要做有自己特色的钢铁企业,规模已再不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这是我们在钢铁行业经过半个世纪总结出来的一个模式。”


镍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常用于电镀工业和制造电池。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镍矿储量和镍生产国。


作为全球重要的镍铁供应商之一,苏钢集团目前把镍作为了首要产业开发项目,除了镍冶炼及不锈钢的生产加工外,今年又开始研发以镍为基导体材料的动力三元电池,因为这是未来新能源电池的发展方向。


16.jpg

▲镍铁生产线



从2010年,苏钢集团就开始采用生物质燃料发电,拥有了全球第一家零碳排放的钢铁厂,今年又投资建设风力发电机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04 四十年后再圆大学梦



苏用发虽然是一个企业家,但他最看重的却是教育和学习。


这就像他自己所说,“人不仅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还要不断学习。学习是生命的必须,不学习生命之花就会枯萎。”


苏用发尽管在印尼长大,但他接受的却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苏用发坦言道,“我们家族很看重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对家、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这其实是一种责任感。中国文化就讲究的是一种传承。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忠孝文化是有特殊含义的。”


在苏钢集团的发展逐步稳定和壮大的同时,苏用发也热衷于印尼社会的公益事业。他赞助失学青年读书,深入亚齐海啸灾区赈灾,捐资救助雅加达水患灾民,资助福利院和孤儿院等。2013年7月,在苏用发努力下引进的中国杂交水稻在印尼苏北省试种成功,试验初期每公顷产量高达11吨,为印尼的农业转型和产业化道路打开新局面。


17.jpg

▲2015年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会谈合作



18.jpg

▲收割在印尼试种的中国杂交水稻



没有如愿进入大学是苏用发人生的一大遗憾。然而,他却通过另一种方式圆了他的这一梦想。


2008年,由苏钢集团在棉兰发起成立了非盈利性的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学校采用中文、印尼文和英文三语授课模式,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这也是目前海外最大的华文高等本科院校。


19.jpg

▲印尼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落成典礼



20.jpg


▲印尼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外景



2013年2月,亚洲国际友好学院首届180余名毕业生走向社会。如今,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已培养出千余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印尼的各个领域,成为印尼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


对此,苏用发这样说,“我虽然没有上大学,但我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华人走进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学术训练,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苏用发看来,传承文化的最好方式也是教育。他在印尼一直坚持推动三语教育事业,努力培养一批拥有多元文化的人才。


2011年7月,由苏用发领导的崇文教育基金会投建的崇文中小学正式建成开学。目前在学校学生4000多名,教职工200多人。


21.jpg

▲印尼崇文中小学落成典礼



2018年7月,在苏用发的积极推动下,于1966年由政府停办的著名华校“棉中三语中小学”复校,该校也采用印尼、中、英三语教学,现有在校教职员工120名,幼儿园到高中学生2000名。


22.jpg

▲棉中三语中小学落成典礼



“这些年,中国驻印尼总领馆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毕业典礼时我们也会邀请中国领事馆人员来讲话。有时候,我也亲自给学校的老师们上课,让他们能够把我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们。我希望通过教育能够让我们华人的孩子了解我们的历史,学习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从而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重任,服务中印尼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世界友好和平作出贡献。”此时,苏用发脸上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05 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对大多数移民海外生活的人而言,最为困惑的就是自己的身份认定。然而,作为在印尼生长的第二代移民,苏用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我是印尼人,要为印尼尽忠;我是中华后裔,要为中国尽孝”。



23.jpg

▲印尼苏北华社2020年

向武汉捐助抗疫物资和资金



苏用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多年来,苏钢集团为当地解决了上万名劳动力就业,而且对印尼新能源和镍产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苏钢集团还连续十多年获得印尼政府颁发的最高奖“出口业绩优秀奖”。



24.jpg


▲2012年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

为苏钢颁发“出口业绩优秀奖”



25.jpg

▲2015年印尼总统佐科

为苏钢颁发“出口业绩优秀奖”



与此同时,苏用发还通过各种方式让周边的人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他的子女和苏钢集团的高管。


据福建南安阜阳堂的苏氏家谱记载,苏用发家族为西汉苏武的后裔。在他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给他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身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深埋在了他心中。


1986年,当苏用发跟随父亲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福建南安时,他就与这片土地再也没有分开过。


就在这次,他与印尼侨亲一起创办了梅元小学新校区,捐资兴建了教学大楼、教师宿舍楼以及附属幼儿园。此后,他又捐资添置电脑设备、整修美化校区、修建运动场等。


1992年, 苏用发和家人又创办了南安玲苏中学。他捐建了六栋教学楼和重建学校食堂综合楼,创设了玲苏中学教育基金会,发起成立“苏用发教育基金会”。


苏用发还为当地捐资兴建康美卫生院,修建梅元村道路基础设施。苏用发因此获得福建省授予的“乐育英才”金质奖章和“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等荣誉,2011年在第二届华文教育大会上被授予”华教杰出人士“称号。


这些年,苏用发还带领宗亲会成员多次前往陕西武功,为兴建苏武纪念馆、塑建苏武牧羊铜像、兴建苏氏宗亲会址、助建黄帝陵工程、整修《新编苏姓总族谱》等活动捐款数千万人民币。此外,苏用发为陕西武功多次捐资教育。



26.jpg

▲恭祭苏武



“我的孩子们都是从美国回来的,都有点西化的思想。所以我经常带他们来中国大陆祭祖。我一直在做一个工作,就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加强与大陆的交流沟通,改变年轻一代的认知。以前我的孩子基本上不懂得中文,也不懂得什么叫做传统的中华文化。现在,他们不仅会说中文,而且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苏用发深有感触地说道。



27.jpg

▲2019年苏用发夫妇

带领孩子们回福建南安祭祖



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时,年逾70的苏用发依旧精力充沛,丝毫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他说,“我每天都很忙,要做的事情很多”。


目前,他正在为印尼加里曼丹地区的工业园筹划忙碌,他计划的这个工业园区主要是与中国企业合作,一方面能为印尼导入补充一些薄弱产业,一方面又实现了中国企业过剩产能的转移,从而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需求互补,造福两国社会和人民。


苏用发接着又强调说,“苏钢集团的未来不仅要能在印尼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更要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这是我的使命,也可以说是我的愿景。我希望能够成为印中两国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使者。”

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

九亭金地广场2号楼1308室

邮箱地址:

suqingzhao@sxwh.net.cn

       

网站导航

苏姓文化企业

天下苏姓一家亲

上海苏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hanghai Su Surname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 ,ltd

苏姓文化

苏姓书画院

微信公众号

网管 “企业微信号”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