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微信联络号

详细内容

苏小松简介

颂古精微——苏小松的宋院笔意

载自松泉雅苑  2021-10-29

00.jpg


苏小松,本名苏霄松,别署快雨堂,红榴山馆,铁架书屋。


1964年生于上海,1986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90年毕业。同年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稍后任《艺苑掇英》策划、编辑。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并曾多次参加大型拍卖,广为藏家所识。


苏小松少小即随海上名师蕉雨研习虚谷画风,对虚谷画风有较深的研究和体会。从美院毕业后又攻研唐宋,与南宋院体用功最勤,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能。在其担任[艺苑掇英]编辑之时,辗转各地博物馆选编画集,同时得见唐、宋、元、明、清巨怂无数,眼界暂开,由此对传统绘画有更深入的理解。所做白描写真,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尤称绝诣,证明古典的画法同样可以与时俱进地展现出它的魅力。其山水作品,勾皴精微,实中寓虚,意境清远,巧中具拙。花鸟勾勒精工,渲染绮丽。




颂长古之文盛,体宋院之精微


01.jpg


小松雖然出身於美術學院的國畫系,但他的國畫却有别於大多數美院出身的“美術”中的國畫,而是屬於“國學”中的國畫。


這兩者有何不同呢?


打一個比喻——“美術”中的國畫好比“美術學院”中的英語,而“國學”中的國畫好比“外語學院”中的英語。

    具體而論,吴湖帆、張大千、謝稚柳、陸儼少屬於“國學”中的國畫。

    而李可染、蔣兆和、黄胄、周思聰則屬於“美術”中的國畫。


02.jpg


“國學”中的國畫,更講求畫家的傳統文化修養,不僅僅包括文、史、詩、書等傳統文化知識的修養,更包括“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温良恭儉讓”等傳統文化素質的修養。而“美術”中的國畫,更講求筆墨形象的視覺效果。所以在“美術”的概念中,“國畫”是不同於油畫、漆畫、壁畫、版畫的一個畫種。工具材質不同,造型的技法和所完成的視覺效果也不同。


03.jpg


而在“學”的概念中,“國畫”與漆畫、壁畫、版畫的工具材質雖不同,但無論漢代的石刻畫像,北魏的木板漆畫。唐代的敦煌壁畫,宋元的卷軸畫和明清的木刻版畫,文化精神的意境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撇開否定傳統的觀點不論,即使同樣高倡繼承弘揚傳統,“國學”中的國畫家與“美術”中的國畫家,對於所謂“傳統”的認識也有着文化性質上的根本不同。


04.jpg


簡而言之,不關優劣,“國學”中的國畫更濃於“古意”,而“美術”中的國畫更濃於時代性。當然,這樣講,并不意味着前者就没有時代性,而後者就没有傳統。


小松的畫正是以濃於“古意”很早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這個“古意”不衹是一個“美術”所要解决的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國學”所要面對的文化修養問題。尤其是文化素質修養的問題。


05.jpg


例如敦煌的畫工、張擇端等等,不見得如蘇軾那樣有多少高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的修養,但肯定具有那個時代絶大多數人都有的傳統文化素質的修養,所以他們的畫就有“古意”。而到了今天,對於絶大多數美術學院出身的國畫家,傳統文化知識的修養幾已無從談起,傳統文化素質的修養也早被視作不合時宜了。


而小松却堅守着這樣的素質。所以,他的畫也有“古意”。


他的畫臘,從虚谷起手入門,起點雖高,却是國學傳統中狹窄的奇徑。繼而是美術學院的科班訓練,嚴格的造型,顛倒淋灕的現代水墨,則完全偏離了國學而進入了美術的領域。


06.jpg


但他的性格是國學的,所以畢業後又回到國學。


其時恰逢二玄社“下真跡一等”的製品面世,遂由虚谷上溯到晋唐宋元的“真工實能”(李日華語)“正宗大道”(張大千語)。在“而立”之年,便看到并認識到了我們這一代直到五十歲前後才看到、認識到的傳統精華。


07.jpg


小松於人物、山水、花鳥皆所擅長。人物的“骨法用筆”,勁健如鐵綫,白描肖像,尤稱一絶。以形寫神,直逼晋唐。山水、花鳥則力追兩宋院體,以刻畫精微、周密不苟見長,嚴重恪勤,灋度森嚴。從明清以來的畫論,他的畫格應該屬於北宗,屬於畫家畫。


08.jpg


南宗高於北宗,文人畫高於畫家畫;南宗易於北宗,文人畫易於畫家畫;這是三百年來偏執的通論。


如傅抱石云:“畫家畫製作繁難,文人畫揮灑容易。”

潘天壽云:“以平取勝難,以重於規矩法則故;以奇取勝易,以忽於規矩法則故。”

而取高棄低,取易棄難,正是人性的本質。


09.jpg


小松却寧可取低棄高,取難棄易,所表現的正是“克己”、“行健”的“國學”人格精神。


10.jpg


光陰似箭,風華正茂的青年,倏忽間已到了“知命”。在這條“正宗大道”上,艱苦地跋涉了二十年。用董其昌的話說:“行年五十,始知此一派畫殊不可習。”


但我并不以爲然。


11.jpg


根本是看你的選擇,是順從人性,還是堅守人格。


則我願以李仲賓的這句話與小松共勉:“苟能就規矩繩墨,縱失於拘,久之猶可達於規矩繩墨之外若遽放逸,則恐不復可入於規矩繩墨,而無所成矣。”


——徐建融  2013年5月於海上長風堂

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

九亭金地广场2号楼1308室

邮箱地址:

suqingzhao@sxwh.net.cn

       

网站导航

苏姓文化企业

天下苏姓一家亲

上海苏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hanghai Su Surname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 ,ltd

苏姓文化

苏姓书画院

微信公众号

网管 “企业微信号”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