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与蒙城(连载之三)文/丁书成 (上接第129期)香泉酒是我国北宋时期产自安徽蒙城,位列北宋第一名酒。要追溯它的源流,还要从北宋的高太后苏轼和我国酒文化的历史谈起。高太后垂帘听政九年,政绩卓著,被宋史称为“女中尧舜”苏轼一生“嗜酒”,而且“善酿酒”,是北宋酒文化的奠基者。 中国是美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极盛之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酒文化在其中占有独特而多彩的地位。到了宋代,由于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承平日久,饮宴文化发达:国家实行专利榷酒政策,鼓励多产多销,以致大小酒肆遍布城乡,大小作坊也从官酿扩展到家酿: 从而推动酒业蓬勃发展促使酒文化发挥到极 致,期间还出现了很多酒学专著。 高琼历史文化研 究会副会长高殿民先生常说,现居蒙城的高琼后裔是高家长门高继勋一支,在老家负责守慕和酿酒守墓,是指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西南麓的高家先人墓:有北宋卫国武烈王高琼和其妻刘金定的合墓,有其长子康王高继勋慕,有高继勋三子楚王高遵甫墓等。至于酿酒,高殿民先生解释道:我们世代相传的高家家宴酒一一香泉酒的制作基地,就在小涧镇南七里的高庄,当地至今还在流传着“牡丹是国香,山泉出双锁”的民谚,故名谓“香泉”;也有群众说,牡丹比喻高太后的端庄富贵,山泉就是刘金定当年的“饮马泉”。嘉花八年(1068)高太后正位皇后之后,此酒成为高皇后的家宴酒,身价倍增,享誉朝野,还被记载在很多酒学家的专著之中。此非虚言。 宋人张能臣在《酒名记》中记载了香泉酒。张能臣,名次贤,官至奉议郎,好学,喜缀文,著有《那乡》、《涪江》二集;尝记天下酒名,著有《酒名记》。《酒名记》共列北宋名酒223种,基本涵盖了北宋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各种各类名酒,其中有皇亲贵戚的家宴酒,如“高太皇香泉酒,向太后天醇酒,张温城皇后疆酸酒,朱太妃琼酥酒,刘明达皇后瑶池酒,郑皇后坤仪酒,曹太后瀛玉酒”。这里位列第的是高太皇太后的香泉酒。 宋人朱脑在《酒经》(又名《北山酒经》)中记述了香泉酒曲的配方。朱脑(1050--1125)字翼中,宋代著名医学家,曾在杭州开办酒坊,有丰富的酿酒经验,撰《酒经》三卷。他在《酒经》一书中记载了香泉酒曲的制作配方:白面一百斤,分作三份,共使下项药:川穹(七两)、白附子(半两)、白术(三两半)、瓜蒂(二钱)。以上药共捣罗为末,用马尾罗筛过。亦分作三份,与前项面一处拌和,令匀,每一份用井水八升。其踏器与顿递祠祭法同。此曲制成强调了药效为理气祛瘀,温胃消痰。祛痰湿,最宜胖人饮用,因为胖人患痰湿症较多。香泉酒既是白酒中的上品,又具有如此药效,时列为北宋第一名酒,当为实至名归。 苏轼多次在高太后的宴请中饮过香泉酒。也许是天意使然,或者是机缘巧合,这位北宋当时有名的“饮者”和“酿酒者”居然在元花六年(1091)八月二十二日,被朝廷派到离高太后的故乡蒙城只有百十里路的颖州担任知州之职。不论是对天下第一的高太后家宴酒的追慕,还是出于对高太后的感念,苏轼都会对香泉酒情有独钟,会从近在咫尺的蒙城运来香泉酒,用来自饮或招待友人,也会在他的诗文写作和文化活动中,留下一些有关此酒的“雪泥鸿爪”。果然,经过一番寻查,真的从苏就在颖州所写的近百首诗词中,读到他两首直接写到香泉酒的诗作。 其一是《送欧阳季默赴阙》:“先生岂止一怀祖,郎君不减王文度。膝上几日今白须,今我眼中见此父。汝南相从三酶朔,君去苦早我来暮。霜风凄紧正脱木,颖水清浅可立鹭。莫辞白酒泻香泉,已觉扁舟掠新渡。坐看士衡执别手,更遣梦得出奇句。郎君可是笼库人,乃使骥随赛步。置之行矣无足道,贤愚岂在遇不遇。”这首诗于元花六年(1091)十一月写于颖州。 首先是“郎君可是莞库人”句,有注明说季默(郎君)欧阳修的第四子欧阳辩,字季默,是曾经担任过“宜德郎监渲州酒税”职务的人: 此前苏轼于元裕二年(1087)在京城曾为之写过《送欧阳辩监渲州酒》诗,表明欧阳季默是一个懂酒识酒之人,招待这样的内行人,背定得用最好的酒--也只能是“香泉酒”。 还有“莫辞白酒泻香泉”句,可以说这一句直白地坐实了苏轼钱别欧阳辩用的 是香泉酒无疑,更有意思的是这句诗下面的“浩案”:“是时公有此酒,其后只一瓶矣。见自注”这里含有两个信息:一是表明当时的香泉酒已经有瓶装包装大大超过了散装的质量和价位二是应引起我们深究的“见自注”三个字,经过仔细查阅,果然在另一首诗里见到“自注”。 这首诗就是《次韵赵景脱春思,且怀吴越山水》:“岁华来无穷,老眼久已静。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西湖忽破碎,鸟落鱼动镜。蒙城理枯渎,放闸起胶艇。愿君营此乐,官事何时竟。思吴信偶然,出处付前定。飘然不系舟,乘此无尽兴。醉翁行乐处,草木皆可敬。明朝游北渚,急扫黄叶径。白酒真到齐,红裙已放郑。”这首诗于元社七年(1092)写于颖州。此诗中的“白酒真到齐”句之下有“公自注”:酒者有香泉一壶,为乐全先生服,不作乐。对此王秋生先生有解云:谓尚有好酒(指香泉酒)一壶,用来祭奠乐全先生(不是祭奠人自己饮用-一本文注),因为要为恩师(张方平,字乐全,是在四川任益州(成都)知州时,发现 苏氏父子三人才华的第一人-一本文注),服继麻三月,取消各种娱乐活动······连歌女、舞女也放弃那些古代郑地的俗乐。 从以上两首诗的内容上我们看到,在庄重的祭祀典仪上在送别恩师的郎君的钱别宴会上,苏轼用的都是香泉酒,由此可以想见到,他在颖州工作生活的八个月时间里,举办的各种各类的文学、书法、音乐、游览、祈雨等等政事和文化活动中,都会用到香泉酒,致使香泉酒在颖州的名声大振,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以至千年以后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公然写文章把蒙城产的香泉酒牵强附会地硬拉到颖州名 酒系列之中,真是荒唐之至。对此,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兴武先生曾发文说:“不顾史实,藐视文献,信口开河,以为在颖州喝的酒就应该是颖州酒,是无知的表现;况且,当时的蒙城行政辖属为毫州,把香泉酒定为颖酒对毫州、蒙城也不公平”。 香泉酒,酒名雅致,极具文化气息,为蒙城酒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蒙城有关部门,以及高琼历史文化研究会应恢复这一历史名酒的生产,让香泉酒重现昔日的辉煌! (未完待续) |